書記市長論壇丨朱洪武:永州聚力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
2024-03-21 12:30:15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 編輯:何璐 |
瀏覽量:8293

圖片來源/新華社
產業轉移是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形成合理產業分工體系的有效途徑,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化生產力布局,推動重點產業在國內外有序轉移?!薄肮膭钪С謻|中部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011年,國家設立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2018年,永州獲批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5年來,永州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承接規模、產業層次和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為湘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發揮了積極的引領示范作用。近年,永州牢牢把握國內產業轉移趨勢,以產業鏈招商作為招商的主攻方向,重點開展小分隊招商,積極利用“港洽周”“滬洽周”等各類招商平臺,大力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等招商活動,重點引進了一批優質企業,承接產業轉移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永州共承接產業轉移項目1396個,累計利用外資5428億元。下一步,要進一步主動服務國家開放戰略,聚焦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錨定“向南向海向外”戰略方向,堅持鍛長板、挖潛力與補短板、強弱項相結合,精確問題導向,找準資源稟賦,以更大氣魄、更寬視野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在助力全省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中增加永州分量,奮力譜寫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永州篇章?!?br>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背薪赢a業轉移需立足發展實際,發揮區域優勢,明確主攻方向和戰略著力點。永州具有最好的區位優勢和最優的開放平臺,既是湖南對外開放的南大門,也是中西部地區對接東盟的重要通道節點,理應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排頭兵。
推動區域科技創新水平提升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永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錨定“綠色、高端、集群”的承接戰略目標,加速融“灣”,步步深入。全市引進投資2億元以上的產業項目558個,其中53.4%來自粵港澳大灣區。推動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特色輕工等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生動實踐了“研發在大灣,生產在永州”的“科創飛地”模式。
產業興則永州興、產業強則永州強。推進示范區建設,必須堅持在承接中創新,在創新中承接。永州靠工業和制造業起家,也必須靠工業和制造業走向未來。要推動先進制造業賦能產業轉型升級,聚焦主導優勢產業培育,既要承接好產業資本,也要兼顧產業技術、產業人才以及研發中心的整體轉移。在開放合作中謀得發展先機,在機制創新中形成錯位優勢,做到政策率先在永州落地、經驗率先在永州創造、成效率先在永州體現?!?br>
綱舉目張,執本末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是個大國,要重視實體經濟,走自力更生之路?!睂嶓w經濟是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實體經濟優先發展對優化體制機制和營商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們構建系統化、集成化的制度體系作為支撐。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工作重心在產業,出路在招商。要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核心競爭力來打造,把發展產業當使命,視營商環境為生命,加大制度創新,放權賦能,走出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的“永州路徑”。
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長期以來,永州發展最大的瓶頸是交通,最大的短板是產業。為合理高效利用外商投資,市級領導帶隊赴粵港澳大灣區招商,大力推行“一件事一次辦”,772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網上通辦”,營商環境綜合評價排名全省同類市州第一;全力抓好“一個機場遷建,兩條水運航道,三條高速公路,四個鐵路項目”綜合交通“十大工程”建設,打通“向南向海向外”外聯“新通道”,切實將永州三省交界的區位優勢轉變為三省通衢的交通優勢。
優化營商環境,責任落實是關鍵?!盃I商”二字歸根結底在于“商”,環境的優劣最終要由市場主體的感受說了算,要由經濟發展的成效說了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水平。要充分發揚“店小二”精神,摒棄“衙門式作風”,全力當好企業“服務員”,著力打造政策最優、成本最低、服務最好、辦事最快的“四最”營商環境。主動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支持企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要繼續推深做實“放管服”改革,努力掀起來永投資興業、到永干事創業熱潮?!?br>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打造高水平承接平臺,是推動承接轉移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高新產業從沿海向永州轉移,精心構筑承接平臺是關鍵。缺少平臺依托,產業就如同“空中樓閣”,產業承接和產業發展也就無從談起。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國家戰略的實施,為永州“開放興市、產業強市”蓄入了無限動能。要繼續抓住機遇,提前介入準備,引導產業園區向集約化、專業化、特色化發展,進一步促進工業經濟的華麗轉身,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永州模式”。
產業集群是產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形態,是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內在要求,也是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曾經,“一臺車、一包煙、一張紙”是永州工業經濟的畫像,三家企業一度貢獻了全市四分之一的規模工業產值。而今,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七大新興支柱產業體系形成,多項經濟指標增速進入全省第一方陣。全市以實施“135”工程為契機,全力創建“五好”園區,百億園區增加到10個,省級高新區發展到4個,永州經開區升級為國家級經開區,江華的電機制造、藍山的皮具箱包等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強勢崛起。
永州要在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新作為,必須充分利用好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這塊“金字招牌”,積極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要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著力抓好“五好”園區建設,在發展中承接、在承接中提升,既要把沿海地區的企業、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引進來,更要將產業“鏈起來”,凸顯成本“洼地”、服務“高地”和融合“舞臺”的區域優勢,彌補與高梯度地區的產業級差,竭力做好承接產業轉移這篇大文章?!?br>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永州與粵港澳大灣區地緣相近,商源相通,近1/6戶籍人口在大灣區務工經商,學技能、拓眼界、增收入。近兩年,永州引進的270個超2億元產業項目中,近一半來自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的排頭兵,擴大對外開放,以轉型帶轉移,以轉移促轉型,既是國家賦予永州的使命,也是永州實現高質量高增長的必然選擇。
相對于發達地區,永州發展基礎還不厚實,長期面臨“一農獨大、低端主導”困局,發展動能不足。永州要崛起,興工強農是關鍵,尤需向外借勢借力。要更加主動加強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對接合作,堅定不移走開放之路,以更大決心、更大力度擴大開放,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90分鐘高鐵經濟圈,把“南大門”變為“橋頭堡”。要實現硬聯通、軟對接并舉,注重承接先進、適用技術,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立足于再造區域競爭新優勢的“發展轉型”,加快建設以國際陸港為龍頭的開放合作平臺,不斷構建改革開放新格局。

責編:何璐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